fán
zhì
xiào
繁体
五行
笔画 15 7 7
测试得分: 85分
天格: 16吉
人格: 22凶
地格: 14凶
外格: 8半吉
总格 29吉

樊志孝的姓名测试结果

姓名性格:属木者:主仁,其心直,其情恭。

性格暗示:其个性隐忍不动,意志坚定,善耐困难。表面温和,内含怒气,也有固执倾向变怪者,较好异性,猜疑心重,嫉妒心特强,故易损害健康,切宜警戒。

人际关系及社交能力:表面沉默,劳力费力,易遇不平事,不善与人在事业上合作,易患腹疾、胃病、皮肤、视力减退等病或外伤

成功运:吉祥但成功困难,虽用尽苦心,达到目地比较迟缓,易患肠胃病((凶))

基础运:无害安康,但天格为9或10时,则地格相克而变为凶兆((吉))

三才配置:成功运气似佳,然而有苦悲烦恼,惟数理极佳,故可得发展,改善境遇,获得平安。(半吉)

樊志孝 天格 16

概述:(厚重):兴家得助的贵数。

基业:天官、贵命、家杰、进田、学士、豪侠、基产。

家庭:春日花开,可望家庭圆满,男子有贤妻, 女子不宜早婚。

健康:花草逢春,贵弱于色情,戒慎者可望安康。

含义:反凶化吉象。成首领,占上风,雅量厚重, 豪侠足智多谋,善于协调,集名望。能服从,为大事大业可成, 富贵发达的好表示。

樊志孝 地格 14

概述:(破兆):沦落天崖的失意烦闷的数。

基业:暗禄、美貌、艺术、流浪、红舞、劫财。

家庭:骨肉疏远。离祖迁居。自家兄弟全无分、 外处事又能缘。

健康:男女均属好貌、皮肤病、感胃、风郁, 先天五行相含有健康。

含义:多破兆,家属缘溥。丧亲、丧子、 兄弟姐妹分离孤独,不如意,烦闷,危难,遭厄,浮沉不定,为了慷慨。 施惠招怨,劳而无功。,凄惨孤独,其他好运者不多,有伤天寿。

樊志孝 人格 22

概述:(秋草):秋草逢霜的斗争数。

基业:远洋、天乙,君臣,将星、劫赌,市财。

家庭:六亲无力,自立成家。

健康:常有暗疾,三好四怯或医短命。

含义:百事不如意,志向半途而废,多属懦弱, 正职秋草逢霜之象,困难,病弱无气力,陷孤独,逆境不平常, 但也有伟人,豪杰有此数者,不过其人生多波折。

樊志孝 总格 29

概述:(不平)泉舟顺展的大立功数.

基业:天官,太极,君臣,天厨,将星,财帛,文昌,深谋,富翁.

家庭:乏祖力,地格为时,有乏子息或不和.

健康:先天五行为金而三才善良者,可望安康,土火者弱病之虑.

含义:智谋优异,奏功受福之格,财力活动力俱备,成就大业之相,但是不足不平的念头不绝,任意行事,欲望无止境 多易弄巧成拙,至于妇女,都流于男性,或者造成茺亡猜疑灾,切要慎戒之.

樊志孝 外格 8半吉

概述:(坚刚):志刚意健的勤勉发展数。

基业:艺能、美术、学者、官禄、天官、师表、蓄产。

家庭:兴家成为达人贤者,家境先难后易。

健康:高山立松完健自在,可望长寿。

含义:意志如铁石,富于进取的气概。排除万难, 贯彻目的名衬两得,忍耐克己逐成大功。但其他运配合不善者, 可能有遭难的厄运。

  1. 意向:~愿。~气。~趣(志向和兴趣)。~士(有坚决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学。

  2. 记,记在心里:~喜。~哀。永~不忘。

  3. 记号:标~。

  4. 记载的文字:杂~。~怪(记载怪异的事)。

  5. 称轻重,量长短、多少:~子。用碗~~。

  6. 姓。

〈名〉

  1.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2. 同本义 [will]

    志,意也。——《说文》

    志,德义之府也。——《国语·晋语》

    夫志,气之帅也。——《孟子》

    在心为志。——《毛诗序》

    思虑为志。——《春秋·说题辞》

    志者,臧也。——《荀子·解蔽》

    志者,欲之使也。——《鬼谷子·阴府》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父在观其志。——《论语·学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班超传》

    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唐· 韩愈《县斋有怀》

  3. 又如:志志诚诚(真心实意);志局(意志和器量);志干(意志坚强);志意(意志);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志向与才分);志虑(志向思虑);志抱(志向和抱负);志尚(志向;理想);志况(志趣);志好(志趣好尚);志略(志气谋略);志局(志气器量);志介(志气和节操);志高气扬(志气高昂而自得)

  4. 记事的文章 [record;annals]。如:风土志;志乘(志书)

  5. 心情 [frame of mind]

    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6. 又如:志情(心情);志意(志愿;思想;精神);志识(思想意识;见解);志度(气度);志思(情志,怀抱)

  7. 神志 [consciousness]

    罔兮不乐,怅然失志。——《神女赋》

  8. 通“帜”。旗帜 [flag]

    卫宫设兵张旗志。——《史记·叔孙通传》

    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史记·张丞相传》。索隐:“志,旗帜也。”

    不用麾志,举矛为行伍。——《华阳国志》

  9. 皮肤上生的班痕。后作“痣” [nevus]

    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梁书》

〈动〉

  1. 有志;立志;专心 [devote]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2. 又如:志于学(专心求学);志道(有志于道);志古(笃信古道)

  3. 记着 [keep in mind]

    疆志而用命。——《国语·晋语七》

    一经目辄志于心。——《新唐书·褚亮传》

    博闻彊志。(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多。闻,学识。彊,同“强”。志,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 又如:永志不忘

  5. 向慕 [admire]

    老生惜岁月,烈士志功名。——陆游《感秋》

  6. 记载,记录 [record]

    《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逍遥游》。释文:“志,记也。”

    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周礼·春官·保章氏》

    就是张华的《博物志》,也不过志其一二。——《醒世恒言》

  7. 又如:志书(记事的书);志乘(记载历史的书);杂志

  8. 叙述 [narrate]

    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荀子·尧问》

〈动〉

  1. (形声。言形志声。本义:记忆)

  2. 同本义 [remember;recall]

    誌,记誌也。——《说文新附》

    誌,记也。——《字诂》

    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新唐书》

  3. 又如:志而不忘(牢记心中,永远不会忘怀)

  4. 记录 [take notes;record]

    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列子》

  5. 又如:志异(记载奇异之事);志怪(记载怪异之事);志记(史书中的志和记)

  6. 做记号 [mark]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晋· 陶潜《桃花源记》

  7. 寻向所志。

〈名〉

  1. 标记;记号 [sign;mark]

    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

  2. 又如:志桩(刻有尺度的木桩)

  3. 记事的文章或书籍 [record]。如:墓志;地方志;志表(墓表);志铭(墓志名)

  1. 志哀 zhì āi

    [indicate mourning;express one's mourning for the deceased] 表示哀悼

    下半旗志哀

  2. 志大才疏 zhì dà cái shū

    疏:粗疏,薄弱。指人志向大而才具不够。

  3. 志气 zhì qì

    [aspiration;ambition] 积极上进或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

    人小志气大

  4. 志趣 zhì qù

    [aspiration and interest] 志向与情趣;心意所向

    志趣相投

  5. 志士 zhì shì

    [person of ideals and integrity] 有远大志向和高尚节操的人

    爱国志士

  6. 志同道合 zhì tóng dào hé

    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7. 志行 zhì xíng

    [aspiration and behaviour] 志向和操行

  8. 志学 zhì xué

    [dedicate oneself to the pursuit of learning in one's fifteen years old] 《论语.为政》指人十五岁的代称;专心求学

    志学之年

  9. 志愿 zhì yuàn

    [aspiration]∶志气与心愿

    他的志愿是当个教师

  1. 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敬。~廉(a.中国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子;“廉”指廉洁的人;b.中国明、清两代对举人的称呼)。~道。~子贤孙。

  2. 居丧的事:守~。吊~。

  3. 丧服:戴~。~衣。

  4. 姓。

〈动〉

  1. (形声。从老省,从子。本义: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

  2. 同本义 [filial;dutiful]

    孝,善事父母者。——《说文》

    孝利亲也。——《墨子经》

    子爱利亲谓之孝。——《贾子道术》

    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周书·谥法》

    众之本教曰孝。——《礼记·祭义》

    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孝经》

    孝,文之本也。——《国语·周语》

    孝,礼之始也。——《左传·文公二年》

    中和祗庸孝友。——《周礼·大司乐》

    靡有不孝,自求伊祜。——《诗·鲁颂·泮水》

    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

    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旧唐书》

  3. 又如:孝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孝慈(孝顺父母,慈爱幼弱);孝养(孝顺父母,奉养父母)

  4. 祭,祭祀 [sacrifice]。向神或祖先供财物以示感激

    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论语》

  5. 能继先人之志 [succeed]

    追孝于前文人。——《书·文侯之命》

  6. 居丧 [mourn]

    后丧母,居丧,哀毁骨立。人云:“崔九作孝,风吹即倒。”——《北史·崔逞传》

  7. 又如:孝门(孝悌之家);孝家(居丧守孝的人家);孝堂(灵堂)

  8. 孝敬 [present gifts to one’s elders or superiors]。如:孝爱(孝敬爱重)

〈名〉

  1. 丧服,孝服 [mourningdress]。象征悲恸的白色稀纱衣服(尤指中国)或黑色服装、黑纱或黑色标志(尤指西方各民族)

    原来这婆娘自从药死了武大,那里肯戴孝。——《水浒传》

  2. 又如:孝白(举丧时穿的白色孝服);穿孝;带孝;挂孝;重孝;热孝;脱孝

  3. 服丧期 [mourning]。如:守孝;有孝;忘了孝未满;孝衣

    穿孝

  4. 又指办丧事仪式

    崔九作孝,风吹即倒。——《北史》

  5. 又如:吊孝;谢孝

  6. 居丧的人 [mourner]

    今日与谢孝剧谈一出来。——《世说新语》。按:时 谢玄居父丧,故称 谢孝

  1. 孝成王 xiào chéng wáng

    [XiaoCheng Wang] 赵国的国君

    孝成王使括代廉颇。--汉. 刘向《列女传》

  2. 孝道 xiào dào

  3. 孝道 xiào dào

  4. 孝服 xiào fú

    [mourning dress] 居丧期穿的白布或麻布丧服(中国)或黑衣(西方)

  5. 孝敬 xiào jìng

    [show filial piety and respect]∶孝顺父母,尊敬亲长

  6. 孝廉 xiào lián

    [two subjects to select offcials in Han Dynasty] 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为孝廉

    举孝廉不行。--《后汉书.张衡传》

  7. 孝顺 xiào shùn

    [filial piety] 赡养父母尽心尽力,遵从父母意志

  8. 孝心 xiào xīn

    [filial piety] 孝顺父母的心意

    尽孝心

  9. 孝衣 xiào yī

    [mourning] 旧俗在尊长死后一段时间穿的白色布衣或麻衣

  10. 孝子 xiào zǐ

    [dutiful son]∶指对父母孝顺的儿子

  11. 孝子贤孙 xiào zǐ xián sūn

    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

天格16有以下数理暗示

大喜诱导之数

妇女德行优良诱导之数(品性温良、助夫、爱子)

财运诱导之数(多钱财、富贵)

人格22有以下数理暗示

凶险多灾诱导之数(代表逆境、病难、沉浮多灾等)

败家运诱导之数(凶险病弱、家庭缘薄)

孤独诱导之数(即妻凌夫或夫克妻之意)

遭难诱导之数(品行不端,为人无德)

地格14有以下数理暗示

凶险多灾诱导之数(代表逆境、病难、沉浮多灾等)

败家运诱导之数(凶险病弱、家庭缘薄)

孤独诱导之数(即妻凌夫或夫克妻之意)

短命运诱导之数(若天、地、人三格有此数者,难逃此命)

遭难诱导之数(品行不端,为人无德)

品行外柔内刚诱导之数

总格29有以下数理暗示

大喜诱导之数

妇女孤独、寡运诱导之数(夫妻两虎相斗)

外格8有以下数理暗示

大喜诱导之数

妇女德行优良诱导之数(品性温良、助夫、爱子)

中夏易经起名网(营业执照)

电话:13519481313

Q Q:650935

微信:18893801391

邮箱:650935@qq.com

网址:www.zhxia.net

起名微信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