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ǒnɡ
zhǐ
rán
繁体
五行
笔画 15 10 12
测试得分: 88分
天格: 16吉
人格: 25吉
地格: 22凶
外格: 13吉
总格 37吉

董芷然的姓名测试结果

姓名性格:属土者:主信用,其性严而稳。

性格暗示:心多洗练,容易亲近,温和沉着,有雅量,对人有同情心,荣誉心强,属于能享受家庭幸福的命运。其内心有刚毅之肠,却不显于外表,其易亲近的反面,又有易疏冷的缺点,其嫉妒心稍强。

人际关系及社交能力:性情温和周到,富于社交,缺乏牺牲精神,如精心打下良好根基,大发达、大成功;如听之任之,则失去一半机会。

成功运:大体上能得平静,顺利,幸福,若地格为5或6时,则性格不活泼,庸劣浅陋,女性贞操的品德((吉))

基础运:境遇不安定,屡次变化,飘浮不定,易患胃肠疾病。((凶))

三才配置:虽获得成功发展,但因基础不稳而易生变化移动,且有患腹部、胃肠、神经衰弱等疾病的配置。(凶 )

董芷然 天格 16

概述:(厚重):兴家得助的贵数。

基业:天官、贵命、家杰、进田、学士、豪侠、基产。

家庭:春日花开,可望家庭圆满,男子有贤妻, 女子不宜早婚。

健康:花草逢春,贵弱于色情,戒慎者可望安康。

含义:反凶化吉象。成首领,占上风,雅量厚重, 豪侠足智多谋,善于协调,集名望。能服从,为大事大业可成, 富贵发达的好表示。

董芷然 地格 22

概述:(秋草):秋草逢霜的斗争数。

基业:远洋、天乙,君臣,将星、劫赌,市财。

家庭:六亲无力,自立成家。

健康:常有暗疾,三好四怯或医短命。

含义:百事不如意,志向半途而废,多属懦弱, 正职秋草逢霜之象,困难,病弱无气力,陷孤独,逆境不平常, 但也有伟人,豪杰有此数者,不过其人生多波折。

董芷然 人格 25

概述:(荣俊):资性英敏的刚毅数。

基业:君臣、首领、福星、文昌、企业、财禄、技艺、 财库、进田。

家庭:平和而谦虚者,家庭圆满,子孙昌盛。

健康:健康,在三才善良者可望长寿。

含义:资性英敏,有奇特的才智, 唯性情不平衡而偏重一方,言语多少有点棱角柔中带硬,或者怪异, 虽有涵养不足者,多成怪人,与外人打交道缺谦虚无英俊之才, 自有克成大业任意气用事傲迈无礼,恐弄吉成凶。

董芷然 总格 37

概述:(猛虎下山)权利显达,发展基业数.

基业:鼗星,官禄,文昌,艺术,权利,祖业.

家庭:家庭和睦园满,女性若有烈强,官守女德,则有可望.

健康:长寿多,先天五行或人格克者,易患疾病,少数为心脏病.

含义:独立,权利,忠实,奉劝无势之象,主畅通达,热诚忠烈,消重病破万难而成大业俾祥有德,善发才能,离受天福之幸,终身富贵极,但因权 独立,而维免有独立感,宜心存平和,留神静安.

董芷然 外格 13

概述:(春阳牡丹):智能超群的成功数。

基业:大官、文昌、技艺、进财、学士、田产、财库。

家庭:祖宗馀荫、子孙孝顺、可望团圆。

健康:可能健全长寿、先天五行不和者不遇。

含义:富学艺才能,有智谋奇略,忍柔当事, 任何难事皆巧于奏大功。为得享福贵荣华的好诱导,充满智满是其特点。

  1. 〔白~〕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大;茎叶有细毛,夏天开白色小花,果实椭圆形。根可入药。简称“芷”;亦称“辟芷”。

〈名〉

  1. (形声。从艸,止声。本义:白芷,香草名,也叫“辟芷”。中医学上以根入药) 同本义 [angelica]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2. 又如:芷若(香草名。即白芷与杜若)

  1. 芷阳 zhǐ yáng

    [Zhiyang] 秦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

    从郦山下,道 芷阳间行。--《史记.项羽本纪》

1. 然 [rán]

然 [rán]
  1. 对,是:~否。不~。不以为~。

  2. 以为对,答应,信守:~纳(以为对而采纳)。~诺(许诺,信守诺言)。

  3. 这样,如此:当~。~后。~则。

  4. 表示一种语气(a.表决定,犹焉,如“寡人愿有言~”;b.表比拟,犹言一般,如“如见其肺肝~”)。

  5. 用于词尾,表示状态:显~。忽~。飘飘~。

  6. 古同“燃”。

1. 然 [Rán]2. 然 [ran]3. 然 [rán]

然 [Rán]

〈名〉

然 [ran]

〈助〉

  1. 用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有“如”的意义

    庞然大物也。——唐· 柳宗元《三戒》

    康肃忿然曰。—— 宋· 欧阳修《卖油翁》

  2. 又如:突然;斐然;欣然;惠然;贸然;蔚然

  3. 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比拟,有“…的样子”之意。常与“如”、“若”连用,有“如…一般”、“像…一样”之意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礼记》

  4. 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断定或决定,相当于古汉语的“焉”、“也”

    穆公召 县子而问然。——《礼记》

然 [rán]

〈动〉

  1.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 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2.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burn]

    然,烧也。——《说文》

  3. 俗字作“燃”

    若火之始然。——《孟子》

    蒸间容蒸,然者处下焉。——《管子·弟子职》

    夜然脂照城外。——《三国志·刘馥传》

  4. 又如:然海(古代传说中的油海,其水可燃);然脂(点油脂或蜡烛照明);然灰(死灰复燃);然除(烧毁);然火(点火);然炬(点燃火炬);然脂(泛指点燃火炬);然犀(传说点燃犀牛的角可以照见怪物。后以明察事务为然犀);然灯(点灯)

  5. 明白 [understand]

    夫燧之取火于日,慈石之引铁,蟹之败漆,葵之乡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淮南子·览冥》

  6. 耀;照耀 [dazzle]

    然目之绮,裂鼻之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正始寺》

  7. 以为…对;同意 [agree]

    广以为然。——《史记·陈涉世家》

    愬然之。——《资治通鉴·唐纪》

  8. 又如:然纳(同意采纳);然疑(半信半疑,犹豫不决);然赞(赞同);然然可可(犹唯唯诺诺);然可(同意);然诺(答允,许诺);然许(然信。许诺;信守诺言);然信(然诺,许诺);然可(应允)

  9. 形成 [form]

    楹之铭曰:毋曰胡残,其祸将然。——《大戴礼记》

  10. 宜;合适 [fit]

    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淮南子》

  11. 但是,然而 [but]

    [虎]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 柳宗元《三戒》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史记·项羽本纪》

  12. 又如:然且(然而;尚且);然如(然而)

  13.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although]。如:然是(虽然);然虽(虽然)

  14. 于是 [thereupon]

    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 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 灵公曰:“善。”然不伐 蒲。——《史记》

  15. 然后;才 [then]。如:然乃(然后);然始(犹然后)

〈形〉

  1. 是,对 [yes] 假借为嘫。

    然,应也。——《广雅》

    子曰:然。——《论语·阳货》

    不侵为然诺者也。——《史记·张耳陈馀传》

    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邪?”晏子对曰:“然,是也。”——《晏子春秋》

〈代〉

  1. 如此,这样,那样 [so;like that]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 河东,移其粟于 河内; 河东凶亦然。——《孟子》

  2. 又如:理所当然;其实不然

1. 然 [Rán]

然 [Rán]
  1. 然而 rán ér

    [yet;however;but] 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

    乐曲终止了,然而无人离席

  2. 然后 rán hòu

    [then;after that ] 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3. 然诺 rán nuò

    [promise] 允诺,答应。--不管表达方式如何,对未来要发生或不会发生的某些事所做的保证

    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史记.游侠列传》

  4. 然则 rán zé

    [then] 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天格16有以下数理暗示

大喜诱导之数

妇女德行优良诱导之数(品性温良、助夫、爱子)

财运诱导之数(多钱财、富贵)

人格25有以下数理暗示

大喜诱导之数

地格22有以下数理暗示

凶险多灾诱导之数(代表逆境、病难、沉浮多灾等)

败家运诱导之数(凶险病弱、家庭缘薄)

孤独诱导之数(即妻凌夫或夫克妻之意)

遭难诱导之数(品行不端,为人无德)

总格37有以下数理暗示

大喜诱导之数

外格13有以下数理暗示

大喜诱导之数

妇女德行优良诱导之数(品性温良、助夫、爱子)

首领诱导之数(智仁勇备全备,能领导导众之意)

中夏易经起名网(营业执照)

电话:13519481313

Q Q:650935

微信:18893801391

邮箱:650935@qq.com

网址:www.zhxia.net

起名微信
微信小程序